长春机场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
而西方有一个严重的问题,就是最上面是不可知的,也是不可说的。
黄玉顺:这就我刚才讲的:我们后现代的情境其实比现代性更加原初。而通过以上提及的三个连结来概括这个轴。
唐(君毅)先生也抽烟。现在有一批人,认为做中国哲学不需要西洋哲学,只讲中国哲学。所以,话语啊,它像一个经济区。说他是宋明理学的殿军是对的,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转换点。这样既是广义儒教,又是狭义儒教。
所以,前一阵谈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,我就常提这个观点。所谓礼,不仅仅是礼仪。革卦的《彖传》说: 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。
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?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,通其变,遂成天地之文。这种积极应变的思维,与文明的产业基础(农业)没有必然关系,体现的是人类主观能动性不断成熟发展,谋求掌握世界变化的方向趋势,趋利避害,求得最好的结果。雷是鼓动万物的,风是吹拂万物的,水是润泽万物的,神就是促使事物变化的。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。
是以自天祜之,吉无不利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
《周易》号称群经之首,在六经中最富有普遍理论的意义,也是中华文明最为古老的经典体系。《易》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是以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响。不可否认,变而通之以尽利包含了对现有事物进行改革,理顺事物的合理关系,以发挥出最充分的效能,以求得最大的利益。
所谓易道就是指《易》之道,也是指整个天地之道,强调变易是宇宙的普遍原理和法则: 《易》之为书也不可远,为道也屡迁。(《坤·彖传》)天地的变化是造成万物生长繁盛的根本原因,有变化才有生成。通变可以成就事业,所以说通变之谓事。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。
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(《系辞传上》第十章) 人们对《周易》的运用有不同的出发点、不同的方式,所谓以动者尚其变,是指用《周易》去指导我们的行动。
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着。
(《系辞传上》第九章) 这是说《周易》的卦象数理体系,就是为了成就变化,以配合宇宙的规律。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改变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,但有些改变确实具有进步的意义。(《系辞传下》第一章) 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变化,而变化总是趋向合宜的时机。(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,写于2018年国庆) 注 释 [1]《周易》,《四书五经》上,陈戍国点校,长沙:岳麓书社,1991年。非天下之至变,其孰能与于此?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是故四营而成《易》,十有八变而成卦,八卦而小成。
《易传》的作者认为,变革的意义,和变革的时机,都需要特别重视,这对于革命,更是关键。长久以来,有一种观点,认为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,而农业文明是保守的、安于现状、抗拒变革的。
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。恒也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和稳定。
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《易传》在另一个地方也说: 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
《易传》的表述语言有二重性,一方面具有解说卜筮原理的意义,另一方面则具有对宇宙普遍原理叙述的意义。是故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也。(《系辞传上》第十一章) 易的作用就是开通人们的心思,去理解世界的变化,消除心中的疑惑。
变通属于人的主观努力,这种努力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,懂得这个规律,又能主动适应变化的规律,采取正确的应变行动,就能促使事物朝着有利方向发展。鼎代表趋新的原则,迎取一切新的东西。
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变化,变化才能使发展通达无碍,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。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大和,乃利贞。
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这就是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,而变化两字就是这段叙述中的关键词。
可见《易传》的变革思想,既关注渐进性改革,也肯定根本性变革,乃至革命,这也是《周易》思想内涵的必然结论。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,即不仅要认知世界的变化,而且要推动事物的变化,以符合人类实践的目的。这种不回避变化,不预期世界静止不变,反而积极主动去了解变化的心态,决不是一种保守的心态。(《系辞传上》第一章)[1] 《易传》特别重视宇宙中各种对立面要素的分化和互相作用,如动静、刚柔、天地、乾坤,认为它们作为宇宙世界的基本要素,其相互作用决定并丰富了宇宙的运动和变化。
一、唯变所适 我们先来看《系辞传》的首章叙述: 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
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叠叠者,莫大乎蓍龟。那种休克式改革,正是忽视连续性、渐进性,只偏向裁断的非连续性的改革思维。
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。跟上世界发展的大潮流,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合理化,而不是固守自己的主观意志,这就是损益盈虚,与时偕行,这就是改革的思维。